珍妮兆瓦

2025爱酷电影周征片启事 Call For Submission

征片要求 ELIGIBILITY 符合以下条件的影片均可报名: 1. 影片属于酷儿电影,类型不限(剧情、纪录、实验、动画等均可),时长不限; 2. 华语影片完成时间没有限制,外语片完成时间需在2024年1月1日之后; 3. 作品没有在往届爱酷电影周上放映过; 4. 征片截止日期为2025年7月20日。 1. All LGBTQIA-themed films are eligible! We accept…

周豪

周豪 是一位来自中国西南地区的电影制作人,关注酷儿和女权主义主题。他的电影作品包括《夜》(2014年柏林全景单元)和多部短片作品,曾在SXSW、洛迦诺、香港、Hot Docs、BFI Flare等国际电影节上展映。 Hao Zhou Hao Zhou is a filmmaker from southwest China, focusing on queer and feminist themes.…

吴漫

吴漫 是一位研究者和文化实践者,专注于中国语境下的酷儿表演、电影与文化抵抗。她是北京酷儿影展组委会成员及第7届、第8届、第14届、第15届、第16届影展轮值主席。作为电影人,她参与制作了多部独立酷儿电影作品,包括《鼓楼西》(The Drum Tower, 2019)与《槟榔血》(The Taste of Betelnut, 入围2017柏林电影节)。她的研究关注另类酷儿剧场和社会行动主义,并撰写有论文《边缘中的边缘:2001年至今的北京酷儿影展》,该文收录于曹恺与闻海主编的论文集《后独立影像时代检讨文集》(唐山出版社,2024)。…

论坛Panel|走出中心的酷儿放映 Queer Film Screenings Out of the Center

走出中心的酷儿放映 Queer Film Screenings Out of the Center 从2001年北京酷儿影展成立,集中的来组织酷儿影像放映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了,很长一段时间,放映更多的是集中在北京,自从各地同志小组的建立,酷儿影像的放映已经成为了很多同志小组内部不可缺少的活动内容,甚至现在越来愈多的放映组织也会专门来组织酷儿单元,我们邀请了参与爱酷影展不同城市放映的组织者,以及组织酷儿影像放映的个人和组织,来聊聊如何组织酷儿影像放映,当地观众对影像的讨论是怎么样的?酷儿影像如何参与和推动社会对性别议题的讨论和认识。…

论坛Panel|高校强基——学生时代拍一部酷儿电影 Queer Foundation in University – Make a Queer Film During Your Campus Life

高校强基——学生时代拍一部酷儿电影 Queer Foundation in University – Make a Queer Film During Your Campus Life 2006年中国第一个LGBT学生社团成功注册——中山大学彩虹社,到2021年7月6日,各大高校性少数社团公众号全部被禁,接踵而至的是大量高校性少数社团的解散;15年间,本该是酷儿议题生根发芽的地方,现在是否已经变得荒芜?在这样特殊的时期,作为影像或艺术专业的高校老师、学生和创作者,想要接触和创作酷儿题材的作品时,会有什么困境?以及怎么坚持自己的创作?…

论坛Panel|现在是酷儿何处  影像几点?What Time Is Queer Now and Where Does Image Move?

现在是酷儿何处  影像几点? What Time Is Queer Now and Where Does Image Move? 爱酷21年历史,每年都会多多少少被问:你们到底放什么电影?“酷儿影像”的概念,在多年的发展并没有变得更清晰,而是如酷儿之初衷更加边界模糊,甚至混沌、混乱;亦如影像之更新,沧海桑田。概念本身成长和反思,一千个人眼中更有有一千种酷儿影像。这次论坛的成员除了创作者,还有行业人士、学术研究者。我们一起聊聊当下酷儿影像对于我们意味着什么。…

论坛Panel|华风不讲中文,酷儿未必同志:后身份政治的影像 Sinophone without Chinese, Queer not Comrades: Film in Post Identity Politic Context

华风不讲中文,酷儿未必同志:后身份政治的影像 Sinophone without Chinese, Queer not Comrades: Film in Post Identity Politic Context 历史形成的华人的流散身份在近年来因为疫情等原因更显得突出。有人润出去,有人留下来,当然也有人流进来。“华语电影”在主流电影产业中已经越来越概念模糊,酷儿议题交叉更放大这种撕裂。流散让文化、语言不再是定义一个创作者、一部影片的尺子。如同酷儿身份的大家未必有着共同的理想生活。近年来华夷风(Sinophone,又译作华语语系)的概念逐渐被提出来反思身份。如果我们未必用同一语言拍片,那么是什么让我们亲切?如果我们被阶级、国界、立场所隔开那么又是什么链接我们?…

论坛Panel|朋克已死,酷儿接班!:当下中国酷儿艺术家在多元表演形式上的激进尝试 Punk is Dead, Queer as Successor: Contemporary Chinese Queer Artists’ Radical Ventures in Multifaceted Modes of Performance

朋克已死,酷儿接班!: 当下中国酷儿艺术家在多元表演形式上的激进尝试 Punk is Dead, Queer as Successor: Contemporary Chinese Queer Artists’ Radical Ventures in Multifaceted Modes of Performance 感性的、根治的、激进的表演艺术一直与社会运动紧密相连。在公共自由表达空间不断被压缩的当下,还有哪些场域属于这些具有冒犯和颠覆性的演出?常常在我们开始相信个体对现实无力反抗的时刻,迂回的能量又让我们探测和吸引出那些生发于多种时空的富有充分想象力与破坏力的艺术家,在各自擅长的领域展开身体力行的实践。是什么开启了艺术家在这个领域的创作?这当中的可以用语言概括以及超越语言的灵感从何而来?是艺术还是反艺术的?严肃的娱乐表象背后又赋予社群怎样的力量?…

论坛Panel|酷儿未来,幻觉现在 Queer Futurism, Fantastic Nowness

论坛概要 Panel Introduction “现在是什么时辰了?”我们经常这样问。而对于郑淑丽的作品UKI,我们更好奇“酷儿时间”几点了。作为其作者的“科幻新酷儿电影三部曲”终结篇,影片描绘的混沌年代似乎契合着现在。哲学家保罗·普雷西亚多更评论说淑丽的作品Fluidø乃是用未来作为当下的寓言。而病毒、AI、机器人、无政府主义、电脑游戏、深度伪造等等话题都可能与酷儿议题交织。这次在影片UKI放映之后首先将艺术家的问答作为座谈的一部分,更将邀请另外两位艺术家与学者嘉宾一同探讨一下已然幻觉的当下,以及值得被酷儿化的未来。…

论坛Panel|多元心境:探索酷儿视角下的身心福祉与社群支持 Diverse Minds: Exploring Wellbeing and Community Support Through a Queer Lens

论坛概要 Panel Introduction 我们通常如何定义身心健康?身心健康的状态是否总是固定的?性别与性取向的二元对立在健康领域如何被重构? 从同志群体的身心健康现状与挑战出发,论坛将讨论这一群体在面对身心健康问题时所承受的压力与困境。论坛将特别关注来自跨性别、非二元性别和多元性取向个体的健康需求,揭示社会歧视与排斥对这些个体心理健康的深远影响。在此基础上,论坛将引入酷儿理论从去中心化视角,重新审视健康与福祉的定义。通过更加包容与流动的视角,帮助我们理解健康不应局限于单一的标准。此次讨论还将探讨社群支持在提升酷儿群体心理韧性、情感支持以及自我赋权中的核心作用。…